夯科研基础,促能力提升——优秀研究生培养案例

林思帆,女,中共党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2020级资源与环境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吕凤勇老师,研究方向为定向输运疏水表面冷凝液滴动态行为和强化换热机理研究。目前已发表两篇SCI,其中一篇在传热传质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发表,另一篇在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发表;并且申请的两项发明专利均已经公开,荣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并被评为2023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205月确认被录取以后,她便在吕凤勇导师的指导下迅速确立“三步走”的学习目标:首先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如《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其次,阅读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文献,了解冷凝换热研究的最新进展与面临的问题;最后确定冷凝表面制备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案。

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在落实目标规划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挫折与困难,一开始即使是中文文献阅读过程也是异常艰辛,未接触过的专业名词以及不知所云的相关概念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通过中文文献的阅读铺垫,慢慢开始研究外文文献,从单词到语法再到意译,刚开始一篇英文文献完整的学习下来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晦涩的内容和低下的效率消磨人的意志,但是一切成功都需要在接续奋斗中推进,都需要自己不断攻坚克难。在这过程中她与导师及时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吕凤勇老师不仅为她全面介绍了将来的研究方向而且有针对性地推荐了需要学习的书籍和外文文献,还严格制定了每周一次的组会制度,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和沟通,降低试错成本,提高了她的学习效率。

  

芳林新叶,春华秋实,种下的种子总会结果。就这样,从实验台的搭建,到表面制备和冷凝换热实验,再到论文撰写,她在学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得益于自身不断地努力和导师的默默付出。她作为新手小白,对于未尝试过的事物有过害怕和期待但从未放弃,并且每一步实验操作导师都会进行细致的讲解,她则认真聆听并及时归纳和总结。虽然早早就开始了课题研究,实验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经历不计其数次的失败后,终究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取得了一系列满意的实验结果。在与导师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后,开始着手撰写SCI,在导师的反复评阅和修改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在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两篇SCI、公开两项发明专利,初步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寒冬之后迎暖春,在渡过了一开始最艰难的时期,学业、科研有条不紊的进行之后,她又抽出一些空余时间活跃于各项学科、文体竞赛和志愿活动中。她将才华与汗水挥洒在各大赛场:曾参加“华为杯”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与四个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在2020年城建易班拔河比赛中荣获团体金牌、2020级素质拓展活动中荣获团体亚军、2020年城建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四史学习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她也乐于奉献:疫情期间曾为武汉和上海捐款,参与核酸志愿者服务、学生公寓楼值班和帮助未返校学生宿舍搬迁等活动,劳逸结合促进科研思维的进一步提升,最终荣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并被评为2023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回顾研究生学习生涯,最重要的是要以“好好做科研,做好科研”为目标,以“勤学、勤问、勤思考”为策略,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在继往开来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