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是以城市建设领域为主要服务面向,以“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发展主题,以安全为特色,聚焦建筑双碳、安全与应急领域,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工、管融合的二级学院。

学院肇始于1968年,依托冶金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五十多年来,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安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为上海市一流专业。拥有2个专业硕士工程类别: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在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风景园林5个学位(方向)点招收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4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0,高级职称占比59%。博士学位69人,占比78%,双师型教师占比77.3%


学院现有本科生1881人,研究生261人,留学生10人。

学科建设情况(布局、平台)

学科平台建设有成效。成立了全国首家安全与应急产业研究院,大力推进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与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一起联合申报并获批了上海市职业病危害(毒物)工程防护技术指导中心。获批“土木水利”专业类别硕士点,城建学院进入双硕士点—三领域研究生培养时代,学科覆盖面全面、更精准。“土木水利”专硕点获批市教委学位点培优建设项目,在基础条件、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得到了建设和加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新增10家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基地。

一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规模持续增加,2021-2023年分别招录798596人,学生质量不断提高。持续推进研究生教改,并加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立项了12项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项目。2022年,《城市设计》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同时,获批7项校级教改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基于OBE理念的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强化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和竞赛组织和运行机制。研究生参与科创竞赛比例近60%,在全国性有影响力的学科比赛中脱颖而出,2022-2023年在全国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中相继获得一等奖、特等奖荣誉,在中国钢结构协会主办的钢结构设计竞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人才培养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育人理念、成效等)

()专业建设: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基建”,学院始终持续坚持创新发展,改革发展模式。首先,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可持续发展”,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院以城市建设领域为主要服务面向,围绕城市安全的大主题,立足于社会对城市安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对接建筑产业链的行业需求,整合设计构件采购施工运维管理等产业一条龙相关专业,形成适应行业发展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工程管理等集群式专业体系,培养城市建筑与桥梁、环境、能源、城市管理及规划等城市安全领域内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生态链与产业链布局的动态匹配和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其次,学院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鼓励教师以多元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并扶助教师与企业建立横向课题研究;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创业团队实践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论坛,建立校企合作等。使教师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过程中,提升将理论融于实践,创新融入教学的专业素养,教育、示范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学院还开展《教学能力建设系列讲座》,先后与超星平台、智慧树平台等举办了系列“混合式金课建设”研讨会,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题研讨会,课程建设申报研讨会等。第三,各专业围绕培养体系、课程群构建、课程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线上资源建设等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以课程内涵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以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学院强化实践环节,发挥第一、第二课堂互动互补、衔接联动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将多领域创新要素高效整合,推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大创团队的建设,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覆盖面,建立高校+企业+创新平台共同体模式下的三场域立体化协同机制,以“厚德杯”、“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类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不断加强平台建设,营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

(二)课程建设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归途径。创新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机制和新方法。学院通过特色课程群的打造与构建以及“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等,仅2023年立项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建设项目就覆盖到全部6个专业近30门课程、40余名专业教师,包括:安全工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建筑设计示范课程群;围绕双碳领域打造的智能建造课程群、能源高效利用及减碳技术课程群和智慧低碳城市课程群;以及钢结构基本原理等主要专业课程。

(三)育人理念

学院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即打造育德意识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学生导师、辅导员、班导师、管理队伍等都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科研、教学、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全员育人全员;构建全场域、全过程育人体系,从时间维度将立德树人贯通于办学全过程、教师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覆盖学生入学直至毕业全时段,建构起进阶式育人时序,实现全过程育人全过程;丰富实践育人平台,思政要素贯穿课程内外,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办学各领域、渗透进教学各环节、作用于人才培养各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育人新模式、推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成效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是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三年,学院共计建设上海市一流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3门,校级“引企入教”课程建设6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6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建设项目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2个、课程思政领航课程群建设项目1门,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建设项目6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个。

教师荣获上海市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上海市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二等奖1名等。

学院每年的学科竞赛立项有10余项,互联网+项目达15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含国家级、上海市和校级立项近300项,学生累计获奖200余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每年约百余名学生完成1+XBIM)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建筑学专业的建造节(开办三届)和红色模型展(开办14年)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和宣传,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科研与服务情况(平台、项目、成果转化、获奖等)

学院积极围绕双碳、数字化等国家战略,对接上海及长三角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结合学院多学科布局优势,推进学科交叉,成果丰硕。组织科研团队建设有力度推进1+N”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了多个有活力的科研团队。主动思变求变,服务社会有成效。十四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10余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明显增多,年科研经费过千万,且3个单项金额超百万推进成果凝练,科技成果奖创新高。相继获得政府、协会和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将创新奖二等奖1项,绿色矿山科学技术性奖二等奖1项,河南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及河南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潜心研究,科研成果丰硕,高水平成果不断突破。十四五以来,共发表论文170篇,今年共发表SCIEI检索高水平文章45篇,其中,10多篇发表于学科Top期刊,最高影响因子达13;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项。多措并举,纵向科研项目申报数量质量创新高。学院每年近7%专任教师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报工作。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面上1项、青年3项)、省部级项目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启明星项目(扬帆专项)1项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以及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国际交流情况

学院秉承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理念,专心致力于和国际上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用我们的专心、热心、爱心来为学子搭建与世界各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平台。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用双学位的合作办学模式让我院学子能够拥有更好的出国留学机会,继续扩大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多所高校联络和签订合作协议。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并签订项目合同;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戴建国教授为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开设关于“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讲座;近三年,先后有4名专业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和匈牙利进行访问学者;建筑学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建立合作,近三年共有55名学生参加“4+1或“3+2”的双学位项目;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庄葳老师带队参加“第十三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并获得入围奖;学院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新增本科双语授课课程4门,硕士双语授课课程1门。

其他反映学院发展成效的内容

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支部建在专业上”的工作机制,坚持“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有效实现 “一支部一特色”党建项目全覆盖,成功打造红色模型(作品)展、建造节、城市文化节三大党建特色品牌项目。教工支部按照“党建+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创建平台载体,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党员骨干教师,如上海市育才奖“丁文胜”、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朱柳娟”、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武田艳”、“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石春香、校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小良”、(喀什大学)援疆教师吴志平(原城建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等,党建工作的新成效也进一步保障和促进了专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2022年学院获得国家一流专业1项(土木工程专业)、上海市一流专业1个(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支部紧密依托“党建+社会实践”建设理念,配合年度重大纪念日、学校中心工作等,自2010年连续十余年举办主题模型(作品)展,将“党史、国史、校史、院史、专业史”五史教育融入高水平展览的策展、组织、遴选和展览,形成鲜明的支部特色,活动曾被《光明日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一批批优秀的城建青年学子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如2020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李闯”,2021年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优秀选手奖“张静雪儿”(上海4名高校学生代表之一),驻港部队官兵“朱红鹏”,校长奖获得者“陈立早”、“王瑞”等,他们以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生辉,展现出城建学子蓬勃向上的良好风貌。

学院党委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以党建联建为有效工作载体,深化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协作,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近年来,学院与奉贤区建交委、奉贤区应急管理局在政校合作育人、海绵城市、奉贤新城建设、“三区两镇”联动发展等方面已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并已全面推进“奉贤新城韧性城市建设中安全运行思考”的课题研究;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等单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效探寻产教融合新路径,切实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引导教职员工关注时事热点,充分发挥学院安全工程、城市建设相关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理论研究,组织专家撰写决策咨询专报和理论文章,2022年学院教师有3篇专报获批。另有两篇报送上海市,亦荣获批示。

文化品牌建设

学院党委、工会为了系统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文文化、学术文化和育人文化。自2017年起实施“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凝聚力提升工程;自2021年起设立“城意重大病关爱助学基金”,帮助在校学习期间遇到特殊困难的城建学子。通过开展一系列温馨、温暖、温情“的品牌文化活动,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美好氛围,提升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院地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第二学科楼 邮编:201418 电话:021-60873632

Copyright ©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