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球瞩目的科技盛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于2025年7月26日至29日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
今年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展览涵盖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展览面积规模历届最大:突破7万平米;参展企业突破800 家,展品展示超3000 个;展出技术水平全球最新:有着多款大模型、AI终端产品、智能机器人,以及“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大会围绕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命题,围绕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算力新基建及大数据、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智能终端与具身智能、新型工业化、AI+金融、AI+民生、AI重塑、安全治理以及AI+生态发展等十大方向展开,系统刻画智能时代的知识版图与时代坐标。
12位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顶尖奖项获得者、80余位国内外院士,以及共计1200余位来自全球的重磅嘉宾齐聚申城,共同探讨AI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变革。
现场大量人形机器人展示,预示着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日常,在健康、教育、终端交互等场景中展现出有温度、易上手的特质。
在这里,我们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全球化合作,呼应联合国“以共商促共享”的治理共识,突出技术发展中的团结与共享。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有多位学生参与了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来自建筑学专业的何瑞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起初因为场馆距离问题,她对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有点犹豫。但是专任教师陈思齐听闻后,大力鼓励她参加,并向她介绍了这个活动的含金量和价值。一番比较之后,她决定克困难,参加大会服务。
通过前期面试和培训,何瑞同学被分配到团组接待岗位。这个岗位主要是责团组接引,带领团组进行馆内参观,并和各个展位的工作人员对接讲解人,为团组好做讲解。工作的时候,她们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提前对接讲解,一个随后为团组人员带路。让何瑞同学印象特别深的是在大会第三天接到的一个团组,当时她的工作是与展位人员对接,但是不巧的是,其中一个展位的讲解员临时被其他团组预约了,眼看着她负责的团组就要到这边来,于是她紧急联系自己的搭档,调整预定路线,这让她感觉到在工作中随机应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次活动,何瑞同学笑称自己有了很多“大场面经历”,见识到了很多人工智界的大能,更巧的是,她遇见了一位已经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就业的建筑学学长,在人工智能大会这个特殊场合,学长的出现让她倍感亲切,而且学长为她分享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经验,让她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志愿服务,何瑞同学感想良多:
科学技术在进步,人们幸福指数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在展会里面,清晰且直观的感受到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工作:物资搬运、大厂工作、伴学老师、AI虚拟主播等等。并且,人工智能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那么,在未来,你是支配还是被取代?今天你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是目前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自建筑学专业的另一位同学宋文清,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她说,在现场近距离感受全球前沿科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宋文清同学的岗位在世博展览馆北服务台,这里既是观众的第一站,也是她观察和接触大会氛围的窗口。正是在这个看似平凡的位置,她迎来了一次重新认识人工智能的契机。
北服务台区域设有一台智元机器人,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它不仅能进行语音交互,还能精准回答会场路线、论坛安排、展区分布等问题,语速自然,语气亲和,几乎让人忘了它并非真人。刚开始宋文清同学只是好奇地远远观察,但随着它被越来越多观众“围观”和“提问”,她也主动与机器人进行了几次互动。没想到,一台机器人竟然可以承接如此高频的咨询任务,不仅反应迅速,还能始终保持语义清晰。这个细节让她意识到,人工智能早已走出实验室,正在真正参与社会服务,甚至开始替代一些重复性强的岗位。
工作之余,宋文清同学利用服务间隙在场馆内观展。穿梭在四大主题展区,她仿佛置身于一座未来科技之城。每个展位都充满设计感,不同国家和企业带来的技术成果令人目不暇接。AI在医疗诊断、智慧交通、绿色能源、教育辅助等领域的多维应用,让她深刻体会到“智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能力。
尤其让她震撼的是人形机器人展区。一台身高接近成年人的双足机器人,不仅能自如地完成动作指令,还可以实现简单的情感反馈。当看到它模仿人类挥手、躬身、甚至回应问候时,宋文清同学说自己的内心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惊喜、敬畏,还有一丝对技术边界的思索。这些机器人不再只是表演工具,它们开始拥有“角色”,承担功能,甚至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关系。对宋文清同学而言,这不再是某种科幻的场景,而是亲身体验的现实。
另外,她还有幸旁听了一场以“AI时代——青年影响力”为主题的讲座。几位嘉宾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青年如何参与AI浪潮。他们有的在高校实验室中研究AI for Science,有的则以创意项目推动AI技术服务边远地区教育。让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AI的门槛,不在技术,而在态度。”这句话让她陷入沉思:“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会人人都写代码,但我们却能用创意、责任和想象力去理解并塑造AI的未来。”
在服务台工作的几天里,宋文清同学看着无数观众穿行其中,有带孩子的家庭、聚精会神的高校师生,也有来自各国的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大会本身像是一个缩影,折射出AI在全球的布局、协作与竞争。她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不只是一次履历上的点缀,而是一次亲身进入未来社会图景的机会。
对于这场人工智能界的盛会,宋文清同学也有自己的感想:
这次大会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新的理解,也对自身的角色有了更多期待。AI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它可以是服务台旁的一次智能问答,是机器人微笑挥手的一瞬间,是青年站上讲台的一句真诚发言。我想,我们终将会成为这场智能浪潮中的建设者,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就可以开始。这,或许正是我在WAIC最重要的收获。